Engkala



這是 Engkala,客家話叫才膿子。
在砂拉越的巴剎常會看到的特殊水果。果實大小如乒乓球般,外表光滑,有著鮮艷的粉紅色。我在2010年不小心看到 Sarawak Lens 的網站介紹她,才曉得她叫 Engkala。我跑去問我媽這是叫甚麼名字的水果,原來她也知道這果子及食用方法。但是,她不習慣這果子的"野味",所以不曾買過。這是我從小大到不曾吃過的食物,就自然會被列為馬來人食物或是拉子食物了,也不會去關心她叫甚麼名字。

砂拉越華人的刻板印象
這是一種水果。
我從我母親那邊得知客家人把這水果叫做 "才膿子"。客家人說的"生才子"指的是生瘡,稱它為才膿子的原因是其外觀就像人在長瘡時突起的瘡膿那樣。這水果不只是外觀長得像瘡膿,在食用前得用熱水燙過,經熱水燙過的果肉更像擠出的瘡膿那樣。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這是一種野生的水果,客家人會說這是拉子吃的食物(拉子即原住民)。華人應該都不熟悉這種水果,蠻少人知道它。即使知道怎樣食用,也不會想要嚐試看看,這應該是很多砂拉越華人的一種執著吧!也許我們對異族的食物有著一種刻板印象,像達雅人的料理會太咸、吃的水果味道很特殊(如蛇皮果)。這種刻板印象也許是讓許多老一輩的砂拉越華人無法放心去嚐試異族的食物,他們只敢嚐試已經有口碑的異族食物如:sateh, durian, abc, mee jawa, duku。我不曉得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可以套用在整個砂拉越的華人社會,但我身邊的人給我的印象是如此。


Engkala 在樹上的果子 (照片引用自 Sarawak Lens 網站)

食用 Engkala
客家話的名稱是那麼的恐怖,其實這應該是一種很不錯的異國風味的水果。我從 Sarawak Lens 的網站得知這水果原來是叫做 Engkala。食用方法就是要泡在熱水中悶數分鐘即可食用。果肉口感就如酪梨一般,多數會搓一點鹽巴一起食用。


經熱水悶熟的 Engkala。將種子去除後的可食用果肉。(照片引用自 Sarawak Lens 網站)

關於 Engkala
Engkala 的分佈範圍頗廣,在婆羅洲、馬來亞半島、印尼和菲律賓皆可見其蹤跡,台灣的蘭嶼也有這植物,稱之 蘭嶼木薑子。我有看到一些網路訊息指出 Engkala 是雌雄異株的植物(dioecious),就是植株有公母之分。我沒有找到任何一篇學術文章指出 Engkala 是雌雄異株,只是看到一般稱木姜子屬的植物是雌雄異株。有向 Sarawak Lens 詢問相關資訊則沒有明確的結果,只曉得他的3棵果樹都會結果。我有請在砂拉越的親友探聽此事,只問到攤販稱這果樹是有公母之分。希望能有明確知道此事的人幫忙詢問或提供相關資訊。


木薑子屬花器的標準形態 (大圖)

學名: Litsea garciae Vidal (樟科 Lauraceae, 木薑子屬)
(Litsea kawakamii Hay., Tetradenia kawakamii (Hay.) Makino & Nemoto,
Cylicodaphne garciae (Vidal) Nakai, Lepidadenia kawakamii (Hay.) Masam.)
中名: 蘭嶼木薑子、才膿子(客家俗名)
英名: Lanyu Litsea, Engkala, buah Tebulus (Malay)

相關網站:

認識萊佛士花-大王花



盛開的萊佛士花及發育中的小花苞(左側黑色的小球體)。 這是婆羅洲特有種 Rafflesia tuan-mudae
攝於 Gunung Gading National Park, Kuching
2011

萊佛士花(異名:屍花、大王花、大花草、霸王花;馬來文:Bunga Pakma; )是世界最大朵的花,外表艷紅色,非常有特色。萊佛士花是介於開花植物的邊緣,她的植株不帶一顆葉綠素細胞。她不行光合作用、不帶有葉片、也沒有根,身軀極小化,就像菌絲體那樣躲在宿主體內。除非她開花,否則不曉得她的存在。

在 Gunung Gading 一帶可以找到 萊佛士花特有種 Rafflesia tuan-mudae。科學家 Beccari 在1866年於離古晉最南端的一個山 - Gunung Pu 發現到此品種,並於1868年發表於意大利科學期刊 - Atti Società italiana scienze naturali (Vo.11, October 1868)。1866年布洛克王朝在位的是第一任王者 - 詹姆士。布洛克,Tuan mudae 應是馬來文的 Tuan muda,是馬來人對王位繼承人的尊稱,王位繼承人是查爾斯。布洛克,以此命名向查爾斯王子致意。

一般的萊佛士花在開花時會產生惡臭味,因此有屍花的稱號。Rafflesia tuan-mudae 則是沒有留意到有惡臭味,唯有在腐敗時才會有臭味的產生。完全沒有臭味和以臭味聞名的萊佛士花不太相符。砂拉越的森林局簡介中甚至還說,如果你真的要聞到萊佛士花的味道的話,貼進萊佛士花深呼吸還可以聞到一股清香味呢!



萊佛士花的生活史



這是攝自 Gunung Gading 的解說看板。從這個解說圖,我們可以了解到萊佛士花由宿主表面產生突起,再繼續發育膨大到花苞約耗時9個月。盛花期則維持一個星期。

由於萊佛士花並沒有形體,只有開花時才能被觀察到。萊佛士花的研究也就相對困難。
萊佛士花在開花時,會先在宿主的籐表皮產生突起的芽,漸發育成一顆小彈珠大小的芽苞,前後約60天。這是萊佛士花芽分化的第一階段,這時期的芽苞表皮是木質表皮。接著花苞繼續發育膨大,花苞會撐開芽苞的木質表皮,這時裸露在表面的花苞是褐色苞片。花苞的形狀呈圓形,外表是被褐色苞片包裹。花苞會繼續發育長大,約需5~6個月花苞才能達到成熟階段。這時萊佛士花外表的褐色苞片會漸漸褪去,露出萊佛士花的花被裂片。這時期的萊佛士花仍需4~7個星期的花苞發育周期,花器的分化及成熟完成後才會盛花。盛花期約維持7天即結束。


Rafflesia Arnoldii 在宿主表面突起芽苞的描繪圖。小芽苞在這時期外表是被木質表皮包埋。小芽苞要歷時2個月才會撐開木質表皮露出苞片繼續擴大花苞。


萊佛士花的種子感染宿主之後,寄生在宿主植體內,吸收宿主的營養成份成長。寄生4年後就有開花的能力。萊佛士花會在宿主的表面產生芽苞突起,這時期小芽苞的外表是木質表皮。小芽苞要歷時2個月才會撐開木質表皮露出苞片繼續擴大花苞。小花苞發育到成熟花苞約需5~6個月的時間,這時期花苞表面是被褐色苞片所包埋。花苞撐開褐色苞片後,仍需4~7個星期進行各花器的發育。盛花期約維持一個星期。如果有成功授粉的話,果實約6~8個月會發育成熟。種子若遇到宿主植物就會進行感染,發育成新的萊佛士花宿主。

萊佛士花有分雌花和雄花。一般的萊佛士花需要反吐丽蝇 (blue bottle fly) 當授粉媒,幫忙萊佛士花將雄花的花粉帶到雌花的柱頭上面去。萊佛士花發出的惡臭味及花也會發出微溫,據信這些就是裝飾成動物屍體的手段,欺騙丽蝇進入到花器中進行授粉的工作。萊佛士花會結果,但極少見。果實中的種子可多達數千至數十萬顆。種子散播後,若剛好在宿主植物著床,那麼就會感染宿主植物。新的宿主植物中的萊佛士花的菌絲體需要數年的成長才能開花結果。


Rafflesia tuan-mudae 盛花後2個星期的腐爛花器及附近的小花苞。這顆花苞的苞片已開始脫落,紅色的花被裂片已經開始外露。花苞從宿主的表面突起發育到這麼大,大約需要 7~8個月的時間。這花苞距離盛花估計約需7~8個星期左右。


這張圖是剛剛的拍攝場景拉遠距離來看整個 Rafflesia tuan-mudae 及其寄主葡萄科崖爬藤屬(Tetrastigma)的藤蔓植物在 Gunung Gading National park 的生長環境。
白色框線位置就是上圖的拍攝位置所在。

萊佛士花的形態


萊佛士花並未分化出花瓣及花萼,所以看到的紅色花瓣,其實應該稱為花被。萊佛士花是由5片花被淺圓裂片,少數種類是有6片花被淺圓裂片所組成。
萊佛士花的花器大小由最大 1m (R. arnoldii).) 到最小 15 cm (R. manillana)。花的正中心可以看到一個圓盤狀的花器,其上多數可以看到一些肉質的刺。這個圓盤是一特化的器官,是由花托 (receptable) 特化形成,在植物學上稱為花盤 (disc)。在花盤上方有突起的刺,稱為芒刺 (process)。芒刺是一種特化構造,在功用上可能是發熱以模擬動物之體溫或是擴散腐敗臭味誘引授粉媒。這種芒刺結構並非所有萊佛士花的共有特徵,有的種類沒有 (R.rochussenii),有的種類則多達20~60根芒刺 (R. arnoldii)。

萊佛士花除了花盤上方的特化構造芒刺 (process)外,她在花被筒 (perigone tube or perianth tube) 內側也有一特化鱗毛,稱為 ramenta。鱗毛很有可能也是萊佛士花臭味的主要源頭,由於它位於雌雄花器的正下方,因此臭味可以引誘花的授粉媒 - 蒼蠅進入到花的最深層而達到授粉功效。鱗毛的另一個可能功效是吸濕。萊佛士花如此大朵,大家應該很好奇雨天後,花器內是不是淹水了呢?事實上,筆者前後見過萊佛士花5次,沒有見過花器內有積水的情形。科學家的觀察也指出,大雨後去觀察萊佛士花,都不曾看過花器內有積水。因此,推測花器會將水透過寄主植株排走,鱗毛很可能在排水功能上也扮演重要角色。



箂佛士花的解剖圖示。萊佛士花是由未分化成花瓣及花萼的花被片包裹著雌雄花器,由5片花被裂片所組成 (少數種類是6片花被裂片)。花的正中心有個由花托 (receptable) 特化形成的花盤 (disc),在花盤上方有突起的肉質芒刺。雌性花器的子房藏在花盤的正下方,柱頭則分佈在花盤的下簷,花粉管經花盤下簷的傳導組織(transmitting tissue)伸入子房(ovary)。雄性花器的柱頭也是分佈在花盤的下簷。

(大圖)

花盤的剖面圖
上圖標出柱頭 (stigma) 所在位置就是在花盤的下簷,可以在這一帶觀察到花粉管通過的傳導組織 (transmitting tissue)。傳導組織將花粉管導向子房。

萊佛士花有分雌雄花,花的外觀難以辨識雌花還是雄花。如果能夠將花盤翻面查看,就可以清楚的區分雌雄花。如果是雄花則在花盤下簷有明顯的花藥構造,雌花則沒有花藥構造。

萊佛士花雌花的柱頭所在位置不是那麼普遍的被大家認識。一開始,科學家以為雌花花盤正上方就是萊佛士花的柱頭位置,也有的人認為花盤突起的肉質芒刺就是柱頭的位置。尤其是在20世紀初,科學家在 Rafflesia tuan-mudae 的花盤上方觀察到花粉萌芽的科研報告,這篇報告讓大家都相信花盤上方就是花粉進入子房的通道。一直到20世紀末, Beaman (1988) 以萊佛士花的花器解剖方式找到柱頭的位置,並觀察到連接子房和柱頭的傳導組織。這研究確認了萊佛士花的形態上的認識,並證明雌花的柱頭分佈在花盤的下簷。

結語



Gunung Gading 的馬來青年解說員和萊佛士花苞(右下方的地方)合照
這位馬來青年是剛從學校畢業不久就來到 Gunung Gading National Park 當解說員,已經有9個月了。他是當地居民,他家就是在附近的 Lundu 鎮。

萊佛士花是一種相當知名的特殊植物,萊佛士花能帶來觀光的經濟效益,還給當地居民帶來工作機會及消費人潮。因此,她的宿主也受到保障,所以某方面而言,萊佛士的寄生也算是一種互利共生。

後記

整理這一篇不是那麼的容易,因為用來描述 大王花(萊佛士花) 的植物學專有名詞還真的很特殊,像 ramenta 和 process 就是查都查不到的專有名詞。再加上雌雄花的敘述,大多數的文章都含糊其詞,描寫 ramenta 或是花被的句子還比雌雄花器的敍述來得多。好不容易才拂去掩蓋在上面的迷霧,認清 大王花(萊佛士花) 的花器構造。我是有著很大的興趣,才去查出相關的資料。整理出來是希望大家都能認識她!

我真的很好奇,大家對這類的文章會有多大的興趣呢?

參考資料:

沒有榴槤的季節

110608-xx_05874_small
2011年春節從 Marudi 帶到 Miri 的榴槤。

今年年頭的榴槤是小年,全砂都很難看到榴槤。剛好在 Marudi 市場有看到幾粒,買了帶到 Miri 去。揹著這榴槤,不論是走在 Marudi 還是 Miri,走路就是有風。大家都很好奇到底要去那裡買榴槤。
阿婆是這些人裡最不怕生的人,也許是她忍耐不住八卦,特地跑前來問我們到底那裡買的榴槤。沿路至少都有6人跑前來打聽榴槤的消息,經過路旁的閒人們,他們的對話一直有榴槤的關鍵字溜進我們的耳朵。

在這樣沒有榴槤的季節,才能真正認識砂拉越人有多愛吃榴槤。

我的砂拉越記憶 (2011)



這是我過去幾年走過砂拉越留下的影像記錄,這些影像是我對砂拉越記憶的追尋。

我想要表達我在這成長的環境及少年時期對砂拉越的印象。就像影片一開始的畫面那樣,每次我看到飛機上看報紙的老人的那一幕,我的心似乎被拉回砂拉越的上空了。熟悉的音樂,讓我又回到拍攝照片的那當下。

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我的砂拉越之旅得以持續下去。

第六屆華文部落格大獎初選入圍



今天收到通知入圍<第六屆華文部落格大獎>,特此通告!

6月9日收到通知確定入決選了。感謝!

這次競賽文章有三篇:


Bario 高原(Kelabit Highland) 及其山村
綻放生命光彩的尼亞石洞採燕人
牛肉麵及其中的故事





CH CHUA





温馨的午餐 BY CH. CHUA


- 表示有精采細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關於作者

我的相片
Ahock
在台灣過著古晉人的生活,算是滯留台灣10多年了~ ps:這邊放的照片是我的母親梅花。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Visitors
since 06 January 2010

  © Blogger templates Newspaper II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Visitors since 06 January, 2010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