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朥越的人民
砂拉越的主要的民族是華人、馬來人和伊班等土著所組成。在政府的立場而言,馬來人是土著,也就是 bumiputra註。只是最早在這片土地生活的應該是歸屬於南島語系的伊班族群。土著是超過人口組成的一半以上,伊班人和比達友人是占大多數,剩的則是一些少數民族,統稱之 Orang Ulu。
砂拉越由南到北的土著分佈又有不同。古晉地區以比達友為主,也就是所謂的陸達雅人 (Land Dayak)。古晉以北的斯里阿曼,魯巴(Lupar) 河一帶到砂拉越北部的明都魯地區則是以伊班人(Iban)為主,也就是所謂的海達雅人(Sea Dayak)。在砂拉越的中部內陸,也就是拉讓江所經的地區則是大部份的少數民族的分部所在,如 普南人 (Punan)、Kejaman、Kayan、Sekapan和 Kayan。在北部美里地區的峇南河(Baram)一帶的則大部份是 Kayan 和 Kenyah。馬蘭諾人(Melanau)則分佈在拉讓江江口到峇南河之間的沿岸地區。比沙亞(Bisaya)人則是主要分佈在林夢地區(砂拉越的最北部)。加拉必人(Kelabits)則是主要分佈在 加拉必高原,也就是 Bario 地區。
註:Bumiputra 是馬來西亞政府給予馬來民族和其他原住民的另一個特殊的身份。這身份的創立的意義在於保護馬來民族得免於其他民族不公平的競爭。Bumiputra 在行政上及社會福利上有著特殊的待遇,以保障馬來同胞的生活。
- Iban:30%
- Chinese: 29%
- Malay: 21%
- Bidayuh: 7%
- Melanau: 1.52%
- Orang Ulu: 5.5%
Orang Ulu 是有少數民族所組成,計有22族。如下所列:
Kayan, Kenyah, Lun Bawang, Penan, Kelabit, Kedayan, Bisaya, Berawan, Lahanan, Sekapan, Kejaman, Punan Bah, Punan Biau, Punan Busang, Baketan, Ukit, Sihan, Tagal, Tabun, Saban, Lisum 和 Longkiput。
![]() 20世紀50年代的砂拉越地圖,上面標示了砂拉越的重要河流。由上而下,各別是峇南河(Baram),拉讓江(Rejang)、砂里末河(Saribas)、魯巴河(Lupar)和古晉的砂拉越河(Sarawak)。 ![]() 砂拉越的原住民從南婆羅洲遷移入砂拉越的路線圖 |
大部份的加央(Kayan)和肯雅(Kenyah)人是自印尼婆羅洲的大加央河移民到此。加央和肯雅人先從大加央河移民到烏松阿寶高原(Usun Apau Plateau),然後沿著 拉讓江 和 峇南 兩河而下。肯雅人早在幾世紀前就在馬魯帝以上的峇南河兩岸定居,有的則是在18世紀才到。加央人則是分佈得較廣,有的在峇南河流域,有的在拉讓江一帶。加央人好戰,在白人布洛克統治砂拉越以前,加央人的活動範圍是到 Kapit。白人布洛克來這之後,多次攻擊,終於在 1863年端慕達(查理士布洛克,後來當上第3代拉惹(Rajah))擊退,而使得加央人的勢力退縮到拉讓江的上游。在端慕達攻打加央人時,就是在伊班人的協助下才得以攻堅。伊班人的勢力也因此擴散到 Kapit 巴雷河(Balleh)一帶。
參考資料:
- 砂拉越的故事。原著:Vernon Mullen。朱洪聲 譯。(砂拉越地區60年代的小學課本)
- Sarawak Government
- Punan Community Portal
2 意見:
你很棒,将砂拉越解说到淋漓尽致
Kary,
感謝讚美!我還要多加努力耕耘將這網站整理得更完整一些。謝謝!
Ahock
張貼留言